眼镜蛇

科比去世1周年,你真的了解曼巴精神吗

发布时间:2022/10/6 18:18:07   

1月26日,对于很多人来说,本是个稀松平常的日子。

但去年的这个时候,加州卡拉巴萨斯,一个人的陨落使得这个日子变得不再平常。

他叫做——科比布莱恩特。

转眼一年光景已过,相信在此刻,一定有不少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这位篮球界的超级巨星。

纵使这些人并不一定真的了解他。

曼巴精神的误解

一说起科比,总免不了谈到“曼巴精神”。

去年科比去世时,某大V发布的文章,标题就叫——《科比已然离去,但曼巴精神永存》。

说喜欢科比的人,要是不懂“曼巴精神”,那一定会贻笑大方,它已经是科比身上最重要的标签,没有之一。

但“曼巴精神”究竟是什么呢?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或许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到地老天荒,努力到内分泌失调。

这么理解,似乎没有问题。

你看看老科是什么人?

那句“凌晨4点的洛杉矶”早成了永不过时的鸡血。

他对训练的痴迷和投入,同时代球员无人能出其右。(现在的球员就更不必说了,凌晨4点,詹姆斯·哈登刚刚从夜店出来)

早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少年科比的训练模式,就把他职业球员出身的爹吓得够呛。

从早上9点泡到晚上9点,吃饭喝水的时间都压缩也无所谓。

球队正式开始训练,他会比别人更投入,散场后,还要再留下来加练远射。

他老爹看完后声情并茂地总结:

“我这个儿子是个工作狂,除非你对他大吼大叫,否则他是不会停下来的。”

等进入联盟之后,他对训练更加痴迷。

年轻时,有相当一段时间,他每天只睡4-5个小时。

因为他觉得,提早开始工作,每天就可以练得更多。

在自传里他说,如果上午11点开始,练完后休息4个小时,下一次训练只能安排到下午5点;

而如果从早上5点练到7点,就能在上午11点到下午2点,下午6点到8点,再练2次。

日积月累,就能多出很多小时的训练时间。

简直“精打细算”到了极致。

刚进入NBA的时候,他还是初出茅庐的愣头青。

对阵犹他爵士,在球队缺乏领袖,而无人愿意承担重任的时候,他站了出来。

不料连续投出了四个空气球。

比赛结束,回到家已是凌晨三点,他没有任何休息,而是去附近一所高中,一直投篮投到第二天。

著名的解说员“卫平·布莱恩特”张卫平指导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说有一年到奥兰多打客场,科比早上6点,就把睡眼惺忪的训练师,拉到体育馆给他开门,

因为他打算训练两个小时之后,等妻女起床一起到迪士尼游玩。

那一天,正是美国的国庆,很多球员正忙不迭地开派对、搞聚会、泡马子。

但是科比,雷打不动地坚持了3天早训。

不仅对自己狠,他对队友的苛刻,在业界也几乎无人不晓。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喜欢挑战所有人,让他们感到不适。感到不适,才会自我省察,进而取得进步。”

他会像盯着猎物的野兽一样,观察他的队友,观察他们的日常行为,了解他们的过去,洞悉他们的目标,然后见机行事,用最合适的方式去刺激他们的神经。

在抖音广为流传的一段训练视频里,你会看到在湖人队内训练中对队友武贾西奇毫不客气地敲打:

“把你的手拿开,别跟软蛋一样!”

“大鲨鱼”沙克·奥尼尔跟他还是队友时,常劝他多传球。

结果他回答,你去训练我才传给你。(奥尼尔对训练非常懈怠,几乎是科比的反面)

当年因为这理念上的差异,他们直接在球馆里干了一架。

于是,科比有幸见识了他平生从未见识过的“泰坦级拳头”。

而另一个超级球星麦迪则曾在镜头前“控诉”科比“骗”了自己。

当年两人结伴出行,麦迪提出想训练,科比不以为然地跟他说,休赛期你训练个毛线。

憨麦迪信了。

等他换了衣服回到训练房,就发现刚刚才劝自己不用训练的科比正在那里埋头苦干。

这个小插曲让麦迪哭笑不得……

曾经,在一个自己的训练营中,科比还因为小球员做折返跑时,没有实在地用手掌摸到底线,而勃然大怒。

这些故事完美地拼合出了他“非常努力”的人设。

加上主流对“曼巴精神”的宣传以及长久以来的“正能量审美”,也让这种“曼巴精神=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概念愈发地固化。

以至于演变成了今天几乎是全民式的误解。

其实曼巴精神,绝不仅仅是“努力”,它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核心——叛逆。

崩坏的

为什么是叛逆?

这个要从“曼巴精神”的诞生开始说起。

“曼巴精神”的说法,缘起于科比在推特上发起的一个话题,而它的诞生,其实是在科比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众所周知,年7月1日,科罗拉多州艾德沃兹地区(隶属鹰郡)一家温泉旅馆的前台女服务员控告科比性侵自己。

7月4日,鹰郡警方签署了对科比的逮捕令。

14天后,科比被正式起诉。

此即是轰动一时的“鹰郡性侵案”。

当时25岁的科比已3冠加身,入选年度最佳阵容一队。实打实的天之骄子,取代奥尼尔“湖人第一核心”的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除此之外,他还和耐克签下了一份5年万美元的巨约。

事件曝光后,他瞬间从珠穆朗玛峰跌到了马里亚纳海沟。

神通广大的媒体拿到了科比笔录的复印件,将之公开与众;各种露骨的性描述,使得科比的公众形象近乎碎裂。

队友和教练纷纷表达了对他的不满,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狗仔每天都前来围堵侵扰。

麦当劳马上终止了跟他的合作,耐克不得不雪藏他,各大电视台停止播放与他相关的广告。

他的商业生命旋即走向终结,更可能面临着牢狱之灾。

他的妻子瓦妮莎因不堪压力而流产。

科比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切。

多年之后,坚毅的科比在他的纪录片《Muse》里提及这段往事,依然泪洒镜头,不忍直面。

总而言之,科比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前途,在年的夏天险些毁灭殆尽。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科比舍弃了原来的外号“小飞侠”,转而换上了“黑曼巴”的蟒袍。

黑曼巴蛇,学名Dendroaspispolylepis,是世界上运动速度最快的眼镜蛇,它的速度可达16~20km/h。

捕猎时,往往一击即中,势不可挡。

同时它也是非洲草原上毒性最烈的蛇。

“曼巴精神”自此应运而生。

科比自己解释道:

“(曼巴精神)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不在于追求结果,而在于如何做才能取得结果,在于从现实到目标的过程。他是一段旅程,一种方法,一种生活方式。”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科比把球衣号码从8号换成24号是在年,跟“曼巴精神”诞生的时间基本对应,科比称“24号”是勉励自己在24小时里全身心地投入到篮球之中)

从那一刻起,篮球对于科比来说,已不仅仅是工作,它是对自我的救赎。

用黑曼巴的姿态,与全世界为敌。

不关心有多少人讨厌我,我只用实力来堵上他们的嘴。

无论何人何事,只要阻挡了我,我就会拿出“毒牙”予以招待。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放弃可言,永远热爱、严于律己、无惧流言。

他无数次激励自己:

“我来这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真材实料,而不是昙花一现,我来就是要成为最伟大的球员。”

从那时候起,人们发现科比身上发生的事情,越来越不可思议。

天生反骨

性侵案发生后,他频繁往返于法庭和球场,加上媒体的报道和来自各方的压力。

他似乎应该精疲力尽,应该苦不堪言,像很多其他的运动员一样,来个“大滑坡”。

然而,并没有。

人们等来的,不是“大滑坡”而是著名的“科比听证会法则”。

他常常无法随队参加赛前训练,却可以在登场时拿下高分。

那个赛季,他不止一次这么干。

之后的2年时间,他完全成了一个联盟里的“反派”角色。

只要他一踏上球场,迎面扑来的准是震耳欲聋的嘘声。

球迷骂他是“强奸犯”、“毒瘤”;

东游迈阿密的奥尼尔嘲讽“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

禅师菲尔·杰克逊直言他“不可调教”。

在他退役前夕,耐克为他拍摄的一条广告片里全场骂他“shit”的情景,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这么嘘你,总该认怂了吧?

但那是科比啊,认怂?

开什么国际玩笑。

-赛季,他场均35.4分,对战猛龙砍下NBA历史第二高的81分,单赛季27次拿到40+;

-赛季,场均31.6分,连续4场拿下50+。

接连2年蝉联联盟得分王。

当时他持续而疯狂的个人表现,让媒体在报道他时甚至用了“只得43分”这样的表述。

“曼巴精神”从此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你说舆论会影响我,我偏偏顶着嘘声拿个50分;

你说我无法夺冠,我一定要把奥布莱恩杯夺到手;

你说伤病无情掣肘人,我偏与之水乳交融,其乐无穷。

这样的狠辣叛逆,才是“曼巴精神”的真正内涵;那些“努力”,那些对胜利的“变态渴望”,

其实都是这叛逆的产物。

后面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年,湖人通过一系列打劫式的运作从灰熊队交易来了保罗·加索尔;

年,科比率队登顶打破魔咒,从此冲出了奥尼尔的阴影;

年,总决赛成功复仇凯尔特人,在引人入胜的“黄绿争霸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耐克马上为他解禁,各个广告商又接踵而至,他重新成了媒体的宠儿。

球场上喧天的“shit”渐渐变成了“Mvp”。

年4月14日,最后一场比赛,他轰下60分,酣畅退役,高挂战靴。

职业生涯结束时,他手握5枚冠军戒指,总得分高居历史第3。(后被勒布朗·詹姆斯超越)

几乎被公认为乔丹之后,最伟大的后卫。

他在退役仪式上那句“MambaOut”宣告了他职业生涯的结束,其实也宣告了他自我救赎的完成。

这就是“曼巴精神”,它诞生于苦难,是自我与外界的极限抗争,绝非空穴来风的“正能量”。

他是个“局外人”

而说到此处,还有必要提到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那就是科比身上自带的“孤独属性”。

科比的孤独跟他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这样描述童年时与篮球的羁绊:

“从开始把老爸的筒袜卷成球状,并幻想在大西部论坛体育馆打出绝杀球的那一刻,有一件事我是肯定的,那就是我深深地爱上了你,篮球。”

科比幼年时,曾随父亲乔·布莱恩特在意大利生活了8年。

一个语言不通的篮球少年,来到一个酷爱足球的国度,不可避免地和周围的一切产生了隔阂感。

那里的小孩,常把篮球场当足球场用,科比总是要等他们中场休息时,才能上去投几个篮。

后来乔在意大利辗转多支球队,科比的同学、邻居换了一波又一波。

那个时候,科比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球场上和想象出来的“影子对手”1V1。

当然,他也会模仿父亲的一招一式,甚至爬上篮球架朝篮筐攀去。

这些是他对篮球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排解孤独的方式。

年,就在科比熟悉了意大利生活,能操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时,他又被父亲带回了美国。

回国时,他英语说得磕磕绊绊,也不懂同龄人使用的街头俚语,又变成了一个“局外人”,那种熟悉的孤独感再次造访。

之后,他入读了当地的贵族学校劳尔·梅里恩高中。

那里的学生对科比这样一个说话带意大利口音的黑皮肤孩子充满了不屑和鄙夷。

在学校里,13岁的科比没有朋友,常独自一人坐在食堂里。

他形容:

“(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把我丢到了桶里一样,丢进了一桶冰水里,那感觉,真是吓死人了。”

而这时,又是篮球帮助他“破局”。

那段日子,他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球场上,很快就加入校队,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身体天赋打出了名堂,进而成了学校里的抢眼人物。

-赛季,高中最后一年,科比场均拿下30.8分,12个篮板和6.5次助攻,不仅率队夺冠,更一举破掉了张伯伦创下的,宾夕法尼亚州高中联赛的得分纪录。

之后,17岁的青涩男孩戴着墨镜向全世界宣布,跳过大学,把天赋直接带到NBA。

“我知道通过比赛可以达到忘我,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我总能踏上赛场,我会用球技说话,

在赛场上彻底地爆发。”

某种程度上说,多年后“曼巴精神”的诞生,可以看作这段经历的复刻。

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喜与外界过多交流,却可以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他可以忍受他人难以忍受的枯燥和压抑。

这种耐性是上帝赐予每一个孤独患者的礼物,也是“曼巴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精神土壤。

如果不了解科比,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曼巴精神”。

我一直认为“曼巴精神”,是一种充满坚韧美感的行为艺术。

它是对人生的高阶理解。

唯有那些见过地狱的人,才能真正地领会。

所以,不要轻言“曼巴精神”,这是一杯无与伦比的烈酒,由浓稠的血与炽烈的火酿制而成,味道极苦,度数很高。

如果你想一饮而下,得拥有足够的刚毅、决心与勇气。

科比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热爱篮球,真的热爱。即使全世界将我抛弃,我仍有心爱的篮球。我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风险和奖赏,我可能永远都是失意者。在所有的这些中,只有比赛在等着我,永远不会抛弃我。”

这个男人用41年的生命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歌。

他犯过错误,经历过痛苦,造就过辉煌。

他顽强,刚毅,永不服输;

他坚韧,好胜,锋芒毕露;

他展示了一种彻底、极致、淋漓的活法。

我相信,1年,2年,5年,10年……

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都很难忘记,曾经拥有过这样一个个性十足的偶像。

真正的死亡,是整个世界都不再记得。

我相信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因为他曾那样狠狠地活过,并激励了无数身处泥潭的普通人。

作者简介:

谢必安:偶尔读书写字,经常是条废狗。

周俊采:95后煽情写手。有一点有趣,两点犀利,三点深刻。

参考资料:

纪录片《Muse》

《科比布莱恩特全传》—段冉

《我是科比》—篮球先锋报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科比布莱恩特

#曼巴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8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