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镜蛇 >> 眼镜蛇的繁衍 >> 世界上最大的蛇有多大为什么会有巨蟒
年6月14日,印尼一名54岁妇女被七米长巨蟒吞食,当多名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为时已晚。
事情发生在印尼东南苏拉威西省(SoutheastSulawesi),穆纳岛(Muna)某村庄的54岁妇女瓦蒂巴因为家里的农田经常被野猪破坏,就常在晚上巡视自家的田地,14日晚上她照常巡视时就此失踪。家人见她一夜未归,非常担心,就在天亮后发动多个村民四处寻找。最后大家在一处草丛中找到了她的鞋子、砍刀等物品,并且发现30米外有一条身形肿胀的蟒蛇。将蛇切开后,大家找到了全身被黏液包覆的瓦蒂巴。据当地警方调查,瓦蒂巴应该是在巡视田地时被这条蟒蛇缠住身体,然后从头部开始吞食下去的。
这条7米长的蛇是网纹蟒,这种蛇是世界上最长的蛇,但不是最大的蛇,世界上最大的蛇是亚马逊森蚺。
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蛇目下的一类动物的总称,下面包括眼镜蛇科、蟒科、蚺科等约二十个科,其中蟒科和蚺科的体型较大。
一、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蛇——亚马逊森蚺亚马逊森蚺是蚺科的一种半水栖蛇类,主要生活在南美洲沼泽、湿地、平缓河流与洪水泛滥的热带雨林之中。由于体型粗大,亚马逊森蚺在陆地上行动缓慢,捕食对象主要为水中的龟、鳄鱼、水豚等。
亚马逊森蚺的平均寿命为10岁,人工饲养的可达30岁。成年雄性平均体长3米,平均体重30千克,成年雌性平均体长4.6米,平均体重56千克。预估最大身长可以超过10米,体重在千克以上,但是很少发现有身长超过6米的。目前的最高纪录为年由爬虫学者威廉斯拉·玛在哥伦比亚发现的一条身长为7.5米的雌性。
亚马逊森蚺是卵胎生的,受精卵在雌蛇体内直接孵化为幼蚺,每胎至少产20条,新出生幼蚺的体长在75厘米左右。一旦脱离母体,幼蚺便开始独自生活,由于美洲豹、凯门鳄等动物的捕食,能够活到成年的亚马逊森蚺不到10%。
亚马逊森蚺有上百颗倒钩状的牙齿,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难挣脱开。对于体型较大的猎物,亚马逊森蚺会将其拖入水中,然后在水中用身体绞杀。成年亚马逊森蚺的绞杀力非常恐怖,相当于4吨物体的重量,只要被它缠绕住就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
美洲豹、凯门鳄大量捕食亚马逊森蚺的幼崽,成年亚马逊森蚺不仅大量捕食凯门鳄幼崽,连成年凯门鳄也不放过。成年亚马逊森蚺在与美洲豹的冲突中败多胜少,因为美洲豹主要以偷袭为主,而进食后或者蜕皮后的亚马逊森蚺非常虚弱,毫无抵抗力,只能沦为美洲豹的盘中餐。当然,如果攻击的时机没选择好,美洲豹也很可能被亚马逊森蚺绞杀。
年,巴西圣保罗州的科研人员发现一只装有定位装置的美洲豹突然停止了活动。等到科研人员追踪信号来到定位地点时,并没有发现美洲豹的踪影,只看见一条身长5米左右的亚马逊森蚺正在原地休息,从肿胀的肚子就可以看出它刚进食没多久。将这条亚马逊森蚺杀死后,科研人员果然在它的肚子里找到了那头美洲豹。经查验,美洲豹的肋骨全部折断,骨头直插入内脏,而亚马逊森蚺只有尾部被咬掉了一小块肉。科研人员推断,在双方搏斗的过程中,美洲豹紧紧咬住亚马逊森蚺尾部,而亚马逊森蚺则用身体的其余部分将美洲豹绞杀致死。
二、世界上身长最长的蛇——网纹蟒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原始森林中捕获一条长14.85米、重千克的网纹蟒,取名“桂花”。如果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它将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蛇。年,“桂花”的第三方测量结果公布,它的体长仅为6.5-7米,体重为千克。
在吉尼斯纪录中,在世的最长的蛇是一条叫“美杜莎”的网纹蟒,年的测量数据为身长7.67米、体重.8千克。网纹蟒身长的最高纪录为10.23米,这条蛇在年被射杀。
网纹蟒是世界上最长的一种蟒蛇,原产地为东南亚,是一种夜行性动物,主要生活在林地、泥沼与热带雨林中,能入水。由于生存空间的缩小与人类的捕杀,目前蟒蛇数量快速下降。据统计,~年间东南亚地区蟒蛇数量减少80%以上,全球蟒蛇数量减少30%以上。网纹蟒在我国也有少量分布,我国已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三、史上最大的蛇——泰坦巨蟒年,古生物学家在南美洲国家哥伦比亚的塞雷洪煤矿意外发现一块蛇类的椎骨化石,它比现在蛇类骨骼要大五六倍。在后续的挖掘中又出土了大量这种蛇类的化石,专家们用这些化石拼凑出28条巨蛇的躯体。因为这种蛇体型庞大,又与蟒科最为接近,所以最终被命名为“泰坦巨蟒”,又名“塞雷洪泰坦巨蟒”。
因为化石并不完整,所以专家们通过与现在蟒蛇对比,估算出泰坦巨蟒的体长超过12米,直径超过1米,体重超过0千克。专家们根据同矿层中大量的鳄鱼、龟等的化石推测,由于泰坦巨蟒体型过于庞大,所以大部分时间只能生活在水中,并以大型龟、鳄鱼等为食。
奇怪的是,泰坦巨蟒只生活于万年前到万年前,之后便神秘消失了。
四、为什么会有巨蟒?年,德国学者卡尔·伯格曼发现了著名的伯格曼法则,即同一种或者同一类恒温动物,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体型较小,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体型较大。例如,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体长2~3米,生活在亚洲温带的亚洲黑熊体长1.3~2米,生活在热带的马来熊体长只有1.4米。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随着恒温动物体型的增大,其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会变小,从而导致体表的发散比例变小,以利于恒温动物更好地保存热量。这就是简单的平方与立方的比例问题。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相反,它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环境温度决定了变温动物体内的酶活性,也就决定了其代谢反应速度。因此,同一种或者同一类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地方体型较小,在温暖的地方体型较大,也就是反伯格曼法则。
蛇是典型的变温动物,分布在寒冷地区的蛇体型较小,分布在温暖地区的蛇体型较大,巨蟒几乎全部都分布在热带地区。而要维持像泰坦巨蟒这样体型的蛇类,平均气温至少需要32~34摄氏度。
泰坦巨蟒生存的时代恰好处于古新世中期,气温比现在高,但处于一个下降过程。泰坦巨蟒所在区域当时的温度约32.8摄氏度,比现在高5度以上。古新世中期的温度及其变化趋势恰好解释了泰坦巨蟒出现与消失的原因:在泰坦巨蟒生存的时代,环境温度足以支撑如此庞大体型的蛇类,但是随着温度的持续降低,跌破了维持泰坦巨蟒生存的温度最底线,这种昙花一现的巨型蛇类便随之消失。
写在最后世界上最大的蛇是亚马逊森蚺,虽然它不是最长的,但是却是最粗壮的。因为亚马逊森蚺主要生活在荒野地带,人迹罕至,有限的测量数据主要来自于个别学者深入无人区的抽样调查,所以已发现的最大个体大概率要比实际最大个体小很多。
蛇的体型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这不仅关系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效率的问题,还关系到食物供给是否充足的问题。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有可能出现巨蟒体型整体均值逐渐变大的趋势。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内,随着总体均值的不断提升,有可能出现全世界最大蛇的纪录不断被刷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