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镜蛇 >> 眼镜蛇的种类 >> 他是中国最会画画的科学家,画出了中华之美
在刚刚播出的《朗读者第二季》中,
有这样一位纸上的造梦师,
他走过毒虫横行的原始丛林,
到过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
数次大难不死,45年如一日,
和同事一起编纂了世界植物工具第一书
——《中国植物志》!
他就是中国植物画第一人:
曾孝濂
也许他的名字,
你不一定很熟悉,
但他的画作绝对美哭过你!
黄鹂
长叶绿绒蒿
毛脚鹰
他画的动植物,
不仅栩栩如生,
连最小的细节都和实物完全一样!
很多人认为曾孝濂是著名花鸟画家,
其实他真正的身份,
是一名植物科学家!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
没有被科学耽误的画家吧!
NO.1
信手涂鸦一顽童
机缘巧合入画图
年6月,
曾孝濂生于云南省威信县。
小时候曾孝濂就十分喜欢涂鸦,
时值年,云南还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9岁的曾孝濂就敢比着毛主席像临摹!
后来全国解放了,
曾孝濂凭着在绘画上的天赋,
在学校包揽了画黑板报的工作。
年,20岁的曾孝濂以半工半读形式
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搞植物学。
时值《中国植物志》项目上马,
植物所领导见曾孝濂能画两笔,
就让他做植物科学画,
谁也想不到,
他这画笔一拿起,就是60年!
华山松,曾孝濂手绘《云南植物志》插图
散布在中国辽阔土地上的植物种群,
数目达3万种之巨!
将它们一株株从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找出来,
描绘成画,编纂成书,
对于参与编纂工作的位植物学家和
位绘图人员来说,
简直可以比作“用斗来度量海水”!
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巨著,
一些植物学家不得不直接从标本上取材,
尽可能快地进行编纂工作。
非科班出身的曾孝濂
在绘图人员之中虽不算优秀,
但是他有着一股倔强
——“我想把它画活”。
于是曾孝濂坚持从“活物”取材,
在野外一泡就是一天。
有时候他在画植物写真的时候,
甚至能够听到所画的植物在“喃喃细语”。
不疯魔,不成活,
曾孝濂深深钻进了植物的世界,
作品虽然准确精细,
但是速度上比别人慢多了。
曾孝濂绘制的木棉,将木棉的各个器官放在纸面上,构图能力十分强。
“每画一张图,都得打草稿,给分类学家看。
看完确认了再上钢笔稿、墨线。
表现形式、线条的结构
这些需要一点一点积累。”
曾孝濂为《中国植物志》绘制的插图
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蔡希陶教授
当时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蔡希陶,
看到曾孝濂的工作方式,
不但没有催他赶进度,
反而尽他所能去帮助曾孝濂,
有时候还会亲自与他一起解剖植物,
讲解植物科学画的注意事项。
这种较为宽松的环境让曾孝濂
对植物绘画的技艺有了极大提高。
大银红,滇山茶园艺品种,曾孝濂绘。
就这样,曾孝濂从一个
刚进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毛头小伙子,
通过不断精益求精的钻研与摸索,
在《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前线,
逐渐成长为一代植物科学画大师!
他的画作既有十分严谨的科学性,
又完全不输艺术作品。
是电脑时代的非凡异类,
是工笔领域的巨匠之作,
亦是人类与自然共鸣的无声之歌。
在《朗读者》上,
对于编纂《中国植物志》的功绩,
曾孝濂十分谦虚,
他说“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丁点”,
4代植物学家人,
位绘图人员,
才是编纂《中国植物志》的最大功臣。
这人现在可能有一半以上已经不在了,
但是曾孝濂觉得,
他们共同的劳动,所流的汗水,
都化作《中国植物志》保存了下来,
没有被大家忘记。
能够为国家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这,是值得的。
NO.2
深入热带雨林,
在九死一生中讴歌!
上世纪60年代,
曾孝濂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5·23”项目,
同期下达的还有“热区野菜图谱”和
“热区军马饲料”两项任务。
曾孝濂的工作,
就是通过准确的绘画,
将分布于中越老缅边界上
能治疟疾和能吃的植物画下来。
这不允许所画植物出现半点儿偏差,
画错了,前方的部队就会遭殃!
曾孝濂在雨林里写生。图片由曾孝濂提供
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写生,
相当于把命都“别在裤腰带上”!
有一次曾孝濂采集标本时被蚂蟥咬了,
早就习以为常的他并未在意,
直到第二天发现床单被大片血水粘到皮肤上,
才意识到自己受伤严重!
后来一数,被蚂蟥咬的伤口,
竟然多达47处!
碰上蚂蟥还算好的,
在人迹罕见的森林碰上毒蛇,
那才叫九死一生!
有次曾孝濂去一条小河沟洗脸,
他蹲下来,手刚碰到水,
一条眼镜蛇就从水里冒了出来!
蛇头盯着曾孝濂,
距离他仅仅三十公分!
眼镜蛇昂头吐信做出攻击姿态,
马上就要一口咬住曾孝濂!
蛇快,曾孝濂更快!
只见他猛退一步,
快速拿出相机拍下了昂扬的蛇头!
这一举动不仅吓退了眼镜蛇,
还拍下了珍贵的眼镜蛇正面攻击的画面!
后来曾孝濂才知道,
医院也有二十公里,
如果那时候不幸被眼镜蛇咬了,
他很可能会丧命在原始森林里。
凶险的热带雨林并没有吓退曾孝濂,
反而让他认识到这才是
雨林中的动植物应该有的状态!
是标本和温室绝对没有的
野性的、天然的美!
后来在热带雨林九死一生的努力,
终于有了回报,
他们找到一种对抗疟疾
疗效显著的菊科植物,
不仅在当时解决了军民患疟疾的问题,
在年,
屠呦呦还凭借这种菊科植物中的青蒿素
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曾孝濂总是强调,
这样大的系统工程,
自己参与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这样的经历对于他的绘画
乃至整个人生都至关重要。
NO.3
板凳要坐十年冷
这个闲不住的老头把鸟
画到国际上!
曾孝濂经常告诉自己的学生,
做这行要坐得住冷板凳。
除去在西双版纳野外工作的几年,
曾孝濂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标本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为昆明植物园画《茶花图谱》时,
他几乎天一亮起来,
到植物园去摘一朵山茶花,
那个花从植物园摘下那一刻,
就会慢慢开,要是画慢了,
就会错过它的性状,
所以曾孝濂总是非常紧张!
因为这些画不能构好图再画,
必须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画,
从最靠近你的那瓣开始。
所以每次曾孝濂从早上7点半开始作画,
都会不间断地一次画上5个小时!
喝水、上厕所,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他从来都不做!
直到最后他画到身体都开始
不负重荷地颤抖,
画到拿不稳画笔的时候,
才会去吃午饭,补充能量。
吃完饭,连花都撑不住蔫了下去,
他却像是打了一针强心剂一般,
继续活力无限地工作!
就这样,他每天超负荷工作长达几个月!
身体虽然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但是每天近乎疯狂的作画,
反而让他的彩色画能力提高了一大截。
九十年代初,
曾孝濂在香港工作了一年,
非常偶然的机会,
他买到了一本英国人画的鸟的科普著作,
当时他就暗自决定,
退休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要出一本鸟的画册。
曾孝濂是一个想到就一定努力做到的人。
为了这本鸟的画册,他做了很多准备。
每天到鸟园观察鸟的
姿态、画速写、拍照片,
为画鸟积累了很多资料。
退休后,曾孝濂为了完成《云南百鸟图》
经常跑去昆明动物所标本馆,
斤斤计较地抠细节,
画的时候,他又为不同鸟类配以栖息地,
“搭配相应的植物,那是我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这种锱铢必较的精神,
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百鸟图”个人展的时候,
曾孝濂的作品“雉鸡”
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后来曾孝濂又把鸟类
搬到了邮票上,
一经雕刻印制,
立即受到集邮爱好者疯狂追捧!
在“中国鸟”的邮票里,
他将台湾蓝鹊、藏鵐、黄腹角雉等
9种鸟全部浓缩到了一个空间上!
曾孝濂设计的“中国鸟”邮票。
后来他设计的《中国鸟》邮票,
在年获得第十三届
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连票奖,
这是中国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
一次获得该国际奖项。
NO.4
生命如繁花
尽情绽放
自言这辈子没休息过的曾孝濂,
把节余出的时间全部用在了绘画上。
“《中国植物志》完成后,
还能继续画的不多。
很多人觉得做完该做的事情了,
也该休息一下享清福了。
但是我觉得新的挑战和机遇才刚刚开始。”
曾孝濂为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画展画的新画作
年,有百年历史的
世界植物学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曾孝濂负责组织
其中植物科学画展览的事务,
已经78岁的曾孝濂为这次大会辛劳奔波,
许久不画植物科学画的他,
甚至又拿起画笔,画了十余幅。
到这个年龄,
画如此需要抠细节的植物科学画,
不仅要眼力好、手不抖,还得精力好。
如果不忙这些事,
他这个时节可能会在新疆画上半年,
还想跑更多地方。
事实上,退休后,
他两次穿越美国自然保护区,画红杉。
跑寺庙画古树,
到壶口画瀑布,
去长城画景……
这一幅幅画作,
就像是热爱生活到极致的曾孝濂一样,
尽全力告诉世人生命绽放的魅力!
结语
在年曾孝濂生日之前,
这个忙碌的老画匠病倒了,
在医院里不能画画,
曾孝濂作了一首小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
信手涂鸦一顽童,机缘巧合入画图
既要坐得冷板凳,也要蹬得大山头
澄怀味象感悟生命之真谛
以勤补拙练就不法之法
随遇而安尽力而为
平平淡淡自得其乐
曾孝濂的一生,
用他自己的话说,
就是“平淡无奇,始终如一”。
小学6年从未转学,
中学6年从未转学,
拿起画笔60年,从未放下……
如果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
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那么12万小时,60年的锤炼,
就是独属于曾孝濂
独一无二的宗师之路。
今年6月,
曾孝濂就会迎来人生的第79个年头,
对于很多人来说,
79应该是英雄迟暮的年头,
可曾孝濂还要跑遍世界各地,
将所有美好都化作一幅幅张力无限的画作。
曾孝濂正如他所画的繁花,
生如夏花,
尽情绽放!
—THEEND—
来源:北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