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鳞太攀蛇:
外貌特征:细鳞太攀蛇具有灰色到黄褐色的鳞片,头部扁平,眼睛相对较大。躯干部为褐色或橄榄绿色,头部则为黑色或有黑色斑纹。
习性和行为:性格比较温柔,若不捕捉它们,则不会轻易被激怒。主要吃蛙、蟾蜍、小哺乳动物等。
栖息地和分布:主要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
保护状况: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2巴布亚太攀蛇:
外貌特征:巴布亚太攀蛇体长-厘米,毒牙长度为7.0-13.0毫米。在受到威胁时,会将前半身高高抬起给对手致命的打击。
习性和行为:性格比较温和,不会主动进攻人类。
栖息地和分布: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岛。
保护状况: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3棕伊澳蛇:
外貌特征:棕伊澳蛇体长为1.5~2.7米,身体为褐色或红色,有平滑的鳞片、宽阔的头部及大眼睛。一旦受到威胁,在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
习性和行为:棕伊澳蛇毒性很强,位列世界毒蛇前三名之内。
栖息地和分布:澳洲分布最广的毒蛇,在新几内亚南部也曾有发现纪录,但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个新品种。
保护状况: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4黑曼巴蛇:
外貌特征:黑曼巴蛇体形细长,体长一般都在2米以上,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呈长方形,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
习性和行为:可以达到19千米/小时的时速,在地面猎食,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蜴、小型鸟类等。
栖息地和分布:栖息在树上和地面上,分布于非洲大陆。
保护状况: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5杜氏剑尾海蛇:
外貌特征:杜氏剑尾海蛇体型较小,毒性最强大的海蛇之一。具有中性攻击性,只在外界因素的威胁下才会发起进攻。
习性和行为:主要分布于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北部、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向西延伸至珊瑚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和印度洋一带。
栖息地和分布:主要栖息于海洋和近海地区,是海蛇类的一种。
保护状况: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但受到当地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等威胁。
06裂颏海蛇:
外貌特征:裂颏海蛇全长cm-cm,属于海蛇科裂颏海蛇局。它有前沟牙蛇类的特征,体色多为灰色,有时也会有棕色或黑色。
习性和行为:裂颏海蛇的毒液含有神经和肌肉毒素,毒性极强,被认为是海洋中最危险的生物之一。它们会在海洋中游荡,以鱼类为食。
栖息地和分布:裂颏海蛇分布在红海、印度洋北部、西太平洋和澳洲北部等地,喜欢生活在珊瑚礁和岩石区域。
保护状况:裂颏海蛇没有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但由于其毒性强大,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07贝尔彻海蛇:
外貌特征:贝尔彻海蛇是眼镜蛇科海蛇属下的一种有毒海蛇,体型较大,全长可达2.5米。它们的体色通常为深灰色或黑色,身上有白色斑点。
习性和行为:虽然贝尔彻海蛇毒性强,但它们的性情却比其他海蛇温和。它们喜欢在浅水区栖息,一旦受到强烈敌意的对待才会进行咬击。
栖息地和分布:贝尔彻海蛇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生活。
保护状况:贝尔彻海蛇目前没有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但受到人类捕捞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08南棘蛇:
外貌特征:南棘蛇是澳洲本土的特有种,体长约45-60厘米,肤色淡褐、淡红或灰色,身上有深色筛环。
习性和行为:南棘蛇是在众多蛇类中毒性最强的蛇之一,聚居于澳洲东岸的森林、草原和石楠草原等地方。它们喜欢埋伏在树叶和草丛中,等待猎物靠近。
栖息地和分布:南棘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及附近的一些岛屿上,生活在沙地上。
保护状况:南棘蛇目前被列为濒危物种,受到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捕杀的威胁。
09西部拟眼镜蛇:
外貌特征:西部拟眼镜蛇体长约1.5米,属于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背部有一对黑白相间的斑点。
习性和行为:西部拟眼镜蛇喜欢在树林、草原和沙漠等地方栖息,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一旦受到威胁,会将身体前端抬高并弯绕成S型,张开嘴巴进行攻击。
栖息地和分布:西部拟眼镜蛇分布在澳洲,主要分布于澳洲中部、东部、北部以及新几内亚地区。
保护状况:西部拟眼镜蛇没有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但人类活动和栖息地丧失可能会对其造成影响。
10东部拟眼镜蛇:
外貌特征:东部拟眼镜蛇是一种中型毒蛇,体长约1.2米,体色为深褐色或黑色,头部为椭圆形,背部有一对黑白相间的斑点,看起来像眼镜。
习性和行为:东部拟眼镜蛇聚居于澳洲干燥的森林、林地、稀树大草原以及干燥的灌丛林中。一旦受到威胁,会将身体前端抬高并弯绕成S型,迅速猛烈攻击。
栖息地和分布:东部拟眼镜蛇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东部、北部以及新几内亚地区。
保护状况:东部拟眼镜蛇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主要威胁来自于人类活动和栖息地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