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

在浙江,如何辨别这里的毒蛇

发布时间:2022/9/2 14:32:40   

文:王聿凡、蒋珂、乔梓宸

图:王聿凡、朱英

我从小就对节气里的“惊蛰”特别感兴趣,这一天所有冬眠的动物都将结束冬眠纷纷出巢(其实并没有)。实则对于在华东的浙江来说,三月天还略有冷意,真正的“惊蛰”通常要比节气惊蛰晚半月左右。

毒蛇是让人担心的,但有毒蛇类在浙江所有蛇类中仅仅占了30%,毒液真正对人能产生伤害的仅有16%(且还包含了3种海蛇,几乎不可能碰到),所以你能碰到的毒蛇的几率非常小,但如何在野外快速简单识别是一重要技能。虽然说的是浙江毒蛇,其实可以参考到华东大部分地区。

我来介绍下浙江所分布毒蛇的快速辨认法,以及和浙江省内易混淆的物种做个对比。都是个人经验,简单明了,希望有所帮助。

首先要说明几个点:

1.三角形头不一定是毒蛇,圆形头也不一定是无毒蛇。要明确就得认到种。

2.毒蛇的毒液是不一样的,不是每种都会致伤致命,只要处理得当几乎不会发生危险。

3.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不要故意挑衅或让它感到受威胁。

本篇先说说——蝰科Viperidae的成员

1白头蝰Azemiopsfeae

极其罕见,长相奇特的蛇。突兀的浅色脑袋太有识别度,不会与其他蛇混淆。性格温顺不暴躁。

习性:夜行性,多在春秋两季活动,主要行动在地面。

鉴别特征:浅色脑袋。

注:有学者依据形态差异(主要是头背部的颜色为白色或黑色)将中国原有的“白头蝰”分为两个物种,即白头蝰(或称白头缅蝰)Azemiopskharina和黑头蝰(或称黑头缅蝰)Azemiopsfeae。但初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划分,而支持两者为同一物种。因此我们在这里仍使用其原有的名称“白头蝰Azemiopsfeae”。中国分布的白头蝰除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外,头背部均为白色为主。

2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

尖吻蝮还有一个名字更为人所知——五步蛇。当然不是只走五步这么夸张,但强烈的毒性和巨大的排毒量造成不少伤残事故使它“臭名昭著”。及时的处理和就医,一般都可痊愈。性格暴躁,体型巨大。

习性:夜行性,喜在溪流附近,主要地面活动。

鉴别特征:大体型,黑色三角形斑,翘起的吻端。

3短尾蝮Gloydiusbrevicaudus

应该是浙江导致蛇伤最多的蛇类了。与人类的活动范围重叠;极好的伪装;不爱动的性格;巨大的数量。性格相对平稳。易于颈棱蛇Macropisthodonrudis(伪蝮蛇)相混淆。

习性:夜行性,爱生活在平原或丘陵的田地中,主要地面活动会游泳潜水,平时盘踞不动,当人靠太近时无预兆发起攻击。

鉴别特征:

短尾蝮(有毒):粗短的身形,眼后方有白眉,不封闭的圆形斑,有颊窝。

颈棱蛇(无毒):宽扁的体型,无白眉,封闭的不规则斑,无颊窝。

4台湾烙铁头Ovophismakazayazaya

浙江蝰科物种中的颜值担当,当然也极其罕见,主要地面活动。性格暴躁。

习性:夜行性。分布在浙南、浙西的高海拔山区。

鉴别特征:颜值高(看下图);明显粗短。

注:浙江省原记录的该物种为“山烙铁头Ovophismonticola(山烙铁头华东亚种O.m.orientalis)”。有学者依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将山烙铁头进行划分,其中浙江省分布的物种被改为台湾烙铁头Ovophismakazayazaya(模式产地在我国台湾)。

5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省内极其常见且危险的蛇类,毒性不大但极具攻击性。与游蛇科的微毒(比蚊子咬一口稍稍严重一点)后沟牙毒蛇——绞花林蛇Boigakraepelini非常相似。

习性:夜行性。适应从平原到山地,村庄至森林,地面与树上,各种生境都有它。

鉴别特征:

原矛头蝮:头部三角形,吻端尖,头顶为小而密集的粒鳞,有颊窝。

绞花林蛇:头部梯形,吻端平,头顶9枚大鳞,无颊窝,体型更细长。

6角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cornutus

一种极为罕见的小型毒蛇,目前仅在台州仙居境内被发现。

习性:夜行性,依赖大型石灰岩火山岩的地带。

鉴别特征:眼上方有鳞片延伸形成的角状物。与灰色系的绞花林蛇略相似。

7福建竹叶青Trimeresurusstejnegeri

又叫焦尾巴(请看图)。太过常见,可你却不一定注意到,一袭青纱在树叶间是最好的伪装。

习性:夜行性,偏树栖,出没于溪流两侧的岩石、灌木。

鉴别特征:浙江有三种主体颜色为绿色的蛇,分别是福建竹叶青T.stejnegeri、翠青蛇Cyclophiopsmajor、灰腹绿锦蛇Gonyosomafrenatum。后两者均无毒,也偏树栖。

福建竹叶青(有毒):头颈区分明细,头大呈三角形,有侧线(红白或白),红尾巴,有颊窝。

翠青蛇(无毒):通身绿色,尾巴不红,无侧线,头颈区分不明显,无颊窝。

灰腹绿锦蛇(无毒):通身绿色,头部有黑纹,无红尾巴,无颊窝。

注:有学者主要依据分子系统发育和半阴茎形态研究,对竹叶青属Trimeresurus进行了细分,其中福建竹叶青被归入新建立的“绿蝮属Viridovipera”,但该划分还存在争议。因此,我们在这里还是使用“竹叶青属Trimeresurus”。

本文虽提到了一些毒蛇与无毒蛇的形态简明区分方法,但还是希望大家在野外与蛇类狭路相逢时,如果无法确切判断蛇的种类就不要靠得过近进行拍照、记录甚至玩弄,近几年在野外掉以轻心与看似“温顺”的毒蛇亲密接触从而导致的咬伤案例屡见不鲜,血淋淋的案例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前车之鉴。对大自然,我们应永怀一颗敬畏的心,不去打扰甚至破坏动物的生活是对双方的负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