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镜蛇 >> 眼镜蛇的习性 >>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才是纪录片的正确打
为什么喜欢看纪录片?别看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际上除了纪录片,已经很难找得到通过讲述客观现象普及科学并引发思考的了。
小时候在家看电视还能时不时通过换台看到动物世界等科教节目,长大后有了手机电脑,反倒是更难获取到这些知识了。所以当自己主动发现了这么一部超级精彩的纪录片后,就忍不住向周围人安利。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是BBC出品的一部纪录片,光看出品方,质量保证就已有了七成。片中讲述了七大洲上不同动物的生存状况,画面精美而震撼,通过它看到的不仅是动物们的生活,更能一窥生存法则。
不管是对人类,还是对普通动物来说,生存永远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当你看过动物在自然界不管面对多残酷的生存斗争依旧在奋力求生时,或许就会觉得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和挫折都不过是些小儿科。
食物和水是生存的关键,不像人类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动物们为了获取口粮而铤而走险的事不在少数。
沿着山谷峭壁觅食的棕熊,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谷底被热水活活烫死,为了能喝口水的小红狐蝠即使是采用用腹部快速浸水的方式,也免不了被河里的鳄鱼逮住饱餐一顿。
刚出生不久的幼崽如果失去母亲的庇护和喂食,即使不考虑被捕食的威胁,通常也只能被饿死。
但有时也需要靠幼崽自身的努力才能为自己争取到生存下来的机会。比如在零下几十度的暴风雪里,如果小海狮不能自己挺过去(幼年海狮不会游泳),下到只有零下几度的水里,就只能被活活冻死,就连海狮母亲也没办法。
对于灰头信天翁的幼年来说,这点体现的更加残忍,因为他们不能通过视觉、嗅觉等方式识别亲缘关系,成年信天翁唯一识别自己孩子的方式就是筑的巢。被暴风雨冲出巢的幼鸟如果不能自己重新爬回巢里,就只能无助等死,因为成鸟认不出它。
为了能够获得食物,时常会发生动物间的捕食现象。这边捕食因口袋里装有袋鼠宝宝而行动较慢的袋鼠母亲的捕食者,那边还是有着几名嗷嗷待哺的幼崽的母亲。世上许多事从没有对错,更无可评论。
在澳洲的干旱大陆上,棘蜥通过毛细作用吸收短暂而宝贵的水分,眼斑巨蜥则通过捕食蜥蜴为自己补充水分。在自然法则下,本自同蜥蜴,相食亦无妨。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捕食者都主动出击,伪装术的发明不仅能起到保护作用,还能用来引诱。这条和岩石混为一体的蛇不仅善于伪装,还进化出了演变技能,看起来极像蜘蛛腹部的尾巴动来动去引诱对方,等到对方上前,蛇就一口咬住,捕获找上门来的食物。
但如果自己找不到食物,那就想办法利用一下其他动物。比如这条鱼,通过观察水面上方猴子的动向来获取野果位置,谁让猴子吃野果时不注意总掉落呢,也难怪被鱼盯上了。等到猴子走了,鱼儿还能一跃而起去吃离水面较近的野果,看这弹跳力,都有点相信“鲤鱼跃龙门”一说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追踪者都像鱼儿一样乖乖等着吃剩下的(可能也是因为没有能力和猴子抢吧~),鹈鹕就是货真价实的“强盗”行径,专门在上空观察其他鸟类动向,发现鸬鹚把鱼都赶出来后,就一举冲上去抢食。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对食物具有如此攻击性的执念,树袋熊就偏偏爱吃其他动物避之不及的桉树叶(有毒性),不争不抢,心宽体胖。
生存环境恶劣而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袋熊,也是佛系心理,不紧不慢地找食物,反正没人抢,而自己也不需要吃太多。
而深居浅出的洞螈更是把避世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它可以坚持十年不进食,寿命长达一个世纪,任外面闹的翻天覆地,只在洞里面长寿延年。
动物界也不是只有这些残酷血腥的生存捕食场景,也有不少温情有趣的画面。比如好奇心爆棚的企鹅宝宝,会完全忘记父母的嘱托,到处跑着玩,一个毛球都能逗好久,还会不知天高地厚地结伴去招惹一旁休息的海象,真是像极了家里的熊孩子。
精力旺盛的棕熊宝宝兄弟没事就打闹着玩,趴在一旁休息的棕熊母亲颇有点像精疲力竭的家庭主妇。
还有最惹人喜爱的原仓鼠,简直就是萌精本精,偷吃个蜡油都能把自己的大脸盘子卡里面,费老半天劲才出来,真是可爱到犯规!
发生了“绑架”事件的无尾猕猴更是令人忍俊不禁,没想到猕猴家族的等级制度这么严格,而且代代相传,没想到不会生育的猕猴也会抢别猴的宝宝,更加没想到的是,整个“绑架事件”靠顺毛就解决了。
是的,没错,猕猴喜欢被同伴顺毛,在顺毛催生的一片和平友好的氛围中,猕猴母亲把自己的宝宝拿回来了。人类社会怎么就不能通过这么友好又简单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呢?可能因为我们更高级吧。
好玩的不止这些,还有动物界的求偶行为大赏。身长只有几厘米的小蜥蜴,求偶时会展示自己花枝招展的外貌。
雄鸟求偶时会展示自己矫健灵活舞姿,不仅如此,它还有“兄弟团”助阵,一番群魔乱舞后,雄鸟压阵收尾。
当然也有比较原始的决斗风,力量决定获得配偶的权力,好像都是些麝牛、海象等之类的大块头,看起来像极了小时候和爸爸蹲在床上撞头的你。
不过最辛苦的要属蜘蛛了吧,不仅要费力讨好雌性,还要时时担心自己被对方吃掉,真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求偶啊!
看到动物界为求偶煞费苦心的雄性们,不知道现在的男生们会不会有些许惭愧。当然也不是所有雄性都要那么费劲,至少雌雄同体就不用嘛。
既然说到了动物,必然少不了群体行为这个话题。对于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动物来说,群体行动能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成千上万的虎皮鹦鹉同时行动,单迷惑行为来说,都能转移天敌鹰的注意力,达到死伤系数最低。
生活在极端寒冷环境下的金丝猴,抱团则是获得温暖的唯一办法,它们群起而聚,一言不合就抱团,因为这天儿,实在是太冷了。
不管是觅食捕食也好,求偶团结也罢,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竞争多么残酷,它们都在努力的生存着,从未轻易放弃过生命。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们绝不该轻易放弃生命。每只雄性蜉蝣的寿命只有三小时,从诞生到发育成熟,只为了能完成交配,因为交配完成之时,也是它们寿命终止之时。
而完成受精的雌性蜉蝣在完成前往上游的旅程之后,也会纷纷落水终结生命,就在落水的那一瞬间会释放出数千枚受精卵到水中,直到它们漂到下游处父母辈生命的起点。
蜉蝣的生命看似是短暂的,但同样也可以认为是永生的,因为这是生命的延续,循环往复。没有必要去追究蜉蝣生命的意义,它们本身,就是生命。
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尊重其他的生命。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作为高等动物,人类很多不在意的行为都可能会给这些渴望生存的动物带来灭顶之灾。
我不知道距今为止,已经有多少生物因人类活动而灭绝或濒临灭绝,也不妄想用这些惊人的数字去唤醒人心,更没时间列举生物灭绝对人类的种种危害,只想说一句,自然面前,众生平等。
这部纪录片最好的一点就是每集片尾都有拍摄幕后,让我们能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影视材料。
科学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到达最佳拍摄目的地,工作人员可能要忍住胃中的翻江倒海,穿越最狂暴的海洋。
为了能够找到被拍摄对象,他们可能要日夜不停地追踪,遇到像澳大利亚这样危险的内陆,还要警惕剧毒眼镜蛇的突然袭击和不知不觉就会爬满全身的蚂蚁……
遇到像暴雨天这样的极端天气,还要担心设备失灵问题,和自己的拍摄小棚会不会被随时吹下山……
科学工作听起光彩,干起来艰辛。有洁癖的人可能就干不了,毕竟收集动物尿液、和企鹅长时间相处这种事都会脏的你妈都不愿上前。遇到大吨位决斗场景,拍摄的同时还要时刻防备自己被误伤。
但如果人人因畏惧而逃避,世上再无科学实践者,又不知道我们的社会将变成怎样一番景象。不管喜欢与否,这些幕后工作者都值得被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