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眼镜蛇 >> 眼镜蛇的形状 >> 金庸好好一个聪明人,怎么最后弄成著名武侠
年10月30日下午,金医院,享年94岁。
一时间,华人世界陷入悲痛。
"小龙女"李若彤、"郭襄"杨幂、"段誉"陈浩民、"虚竹"樊少皇、"张无忌"苏有朋、"阿朱"刘涛……众多因为出演金庸书中角色而为观众熟知的明星纷纷发文悼念,尤其陈小春一句"小宝就此别过",直戳泪点。
像胡军、黄晓明这种跟老爷子有交集的,都拿出了珍藏旧照,睹物思人。
年,张纪中携黄晓明、李亚鹏和胡军赴港为金庸祝寿
至于那些曾经或多或少受金庸作品影响过的普通人,他们也没机会"还大侠一张门票"了。
因为金庸留给他们的,是一整片江湖。
游荡
民国十二年(年)农历二月初六,杭州海宁县袁花镇的查家新添了一个男孩,祖父为其取名查良镛。
良,是字辈排行;镛,指古代奏乐用的大钟。
查家是海宁望族,自元末就定居于此。到明、清两代,查家科甲鼎盛,共中过20名进士和76名举人。
查良镛的父亲查枢卿,读过上海的震旦大学,但成绩一般;办过钱庄和茧、丝厂,也没搞出名堂。
倒是他母亲徐禄更优秀些,上女校、写小楷,还精通绘画和绣花。
徐禄出身海宁的另一户大族,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
尽管徐志摩年长查良镛二十五岁,但按辈分,查良镛要叫他表哥。
金庸家族人物关系
七岁那年,查良镛开始念村口十七学堂的现代小学,高年级后转入袁花镇上的龙山小学堂继续就读。
龙山小学堂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学校的图书馆有不少藏书,查良镛在这里看过《小学生》、《小朋友》等儿童刊物。
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8岁时偶然读到的顾明道的《荒江女侠》。
荒江女侠
查良镛第一次接触武侠小说,就完全被迷住了,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书。此后,查良镛绝大多数的零用钱,都花在了租借和购买武侠小说上。
年,查良镛小学毕业,考入嘉兴中学。
一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5日,20万日军登陆杭州湾金山卫、全公亭一带。六天后,嘉中校长张印通带领师生南迁。
流亡之路异常艰辛,这群十三四岁的学生每天至少要走二三十公里的路,困了睡稻草,饿了啃山芋,途中还要利用休息间隙上课。
12月底,队伍到达丽水碧湖镇,期间无人掉队。
海宁老家这头,查良镛父母也携全家逃难,目的地是钱塘江对岸的余姚庵东镇。
在庵东镇,徐禄染上急性菌痢,呕血腹痛,难以进食。由于无药医治,母亲很快就病逝了。随后,查良镛的三弟良栋也因病去世。
除了查良镛所在的嘉中,杭州、湖州的多所学校也相继来到碧湖避难。
年7月,教育厅组织七所省立中学成立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查良镛在联中的初中部恢复了学业。
金庸(后排右一)联初毕业照
尽管联中设有初、高中两部,但升学考试仍十分严格,并非人人有学上。
查良镛复习应考期间,苦于缺少系统的复习资料,便萌发了编写参考书的想法。于是,他伙同另外两位同学,合编了《献给投考初中者》一书。
《献考》由丽水一家出版社发行之后,销量出奇得好,一路卖到了安徽、江西和福建。
正是凭借这本书的收益,早已断绝家庭经济来源的查良镛顺利读完了高中。
只不过,是"顺利"读完了两所高中。
献给投考初中者
年,查良镛在联高壁报上发表了《阿丽丝漫游记》一文,文中描写的"眼镜蛇"影射了学生们所厌恶的训育主任。
文章传遍校园,训育主任要求开除查良镛。
危急时刻,张印通校长拉了查良镛一把,他改"开除"为"退学",帮其转入衢州中学续读。
衢中两年,查良镛各科成绩优异,尤其国文、英文两门,毕业时分别拿到了83.9和89.6的高分。
他毕业那年夏天,日军攻陷衢州,查良镛与另外七名同学决定往西走,去重庆求学。
结果火车走到江西贵溪,铁路中断。余下三千里路,靠腿实在走不完,八人决定就地解散。
年冬,查良镛辗转来到湖南湘西,投靠同学。第二年初夏,他赶在联考来临之前,抵达重庆。
成绩出来,查良镛同时考上了西南联大、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央政治学校。联大太远,央大和川大学费太贵,权衡之下,他选择了重庆本地不收学费的中央政校,读外交系。
这是查良镛人生第一次与"外交"发生交集。
入港
中央政校是国民党专门训练干部的地方,由蒋介石始创,后来是陈果夫主持学校工作。
查良镛对军事化的教学方式并不热衷,但他功课出色。大一学年结束,查良镛的成绩名列第一。
然而,查良镛大二没念多久,即被勒令退学。
据他自己说,是因为替思想开明的同学出头,惹恼了训导主任;而另外一种说法,则解释为查良镛拒绝报名参军,被校方开除。
查良镛失学后,投奔了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表兄蒋复璁,负责馆内借书与还书的登记工作。
首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
借工作之便,查良镛集中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推崇大仲马和雨果的小说。
他甚至还跟同学合伙办过一份翻译外国作品的杂志,可惜因为没钱,杂志出完创刊号,就停刊了。
首次办刊失败,查良镛心情沮丧。
此时,他那位湖南同学的哥哥来重庆办事,邀请他回湘西经营农场,并许诺农场开垦成功后,送他出国读书。
查良镛听了心动,背起他的铺盖卷和一大箱书,说走就走。
查良镛到达湘西不久,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知道抗战胜利的那一刻,查良镛决定回家。年初夏,他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海宁。
在家乡小住的半个月里,查良镛跟五弟良钰玩得最好,他白天驮着良钰游泳,晚上讲现编的故事,良钰亲切地叫他“小阿哥”。
查良镛临走前,把抹眼泪的良钰搂在怀里,安慰他说:
“小毛弟,好好读书,小阿哥会常回来看你的!”
“小阿哥”没能兑现他的话,哥俩两年后短暂重聚,再见面,要等到遥远的年。
46年10月,查良镛入职杭州《东南日报》,负责翻译和编辑国际新闻稿。
初入报界,中、英文俱佳的查良镛干得不错。除了本职工作,他还为报纸的副刊写幽默专栏,名曰“咪咪博士答客问”,内容多神侃,比如:
“问:世界最大的水力是什么?
答:女人的眼泪。”
一年后,查良镛考入以敢言闻名的老报《大公报》,担任电讯翻译。
电翻是夜班,白天,他则经由堂兄查良鉴介绍,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读国际法。
年1月,国共战场厮杀愈烈,坚持中立的《大公报》为求生存,远走香港。
港版复刊后,报馆急需一位电讯翻译,原定人选因妻子临盆爽约,名额落到了查良镛头上。
那时,查良镛正热恋,女朋友是《东南日报》前同事的姐姐,18岁的杭州姑娘杜冶芬。
关于赴港一事,杜小姐表示:
“如果你去一个短时期,我答应的。假使时间很长,我不肯。”
3月30日,查良镛带着只去半年的期待,飞往香港。半年后,查、杜二人完婚,杜冶芬也随行来港。
金庸与杜冶芬
港版初创,条件艰苦。查良镛译稿的办公室,小得连桌子都放不下,他也没有宿舍,只有一张安置在走廊里的破床。
翻译之余,先后学过外交和法学专业的查良镛爱写时事评论,其中一篇“论证海外资产应当归属新中国所有”的长文由《大公报》刊登后,被时任外交部顾问梅汝璈看上。
梅汝璈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查良镛北上,做他的研究助理。
为圆外交官之梦,查良镛从《大公报》辞职,只身前往北京。
这是查良镛人生第二次与"外交"发生交集。
连载
作为顾问,梅汝璈并没有直接安排工作的资格,他建议查良镛去找外交部的实际负责人乔冠华。
乔冠华没兜圈子,他告诉查良镛,外交部确实需要人才,但你地主出身,又上过国民党的党校,政审过不了,得先去革命大学过渡一下。
查良镛无意染“红”,就此外交官梦碎。他只有重返香港,回《大公报》继续当翻译。
51年4月,查良镛的父亲作为反动地主被枪决,行刑地点设在他为乡里兴建的小学的操场上。
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妻子也离他而去。金庸晚年回忆起这段婚姻,依然很难释怀,说“是她背叛了我”。
年,查良镛转入《新晚报》任副刊编辑,负责“下午茶座”栏目,开始撰写影评。
在《新晚报》,他结识了同年调来的陈文统,两人都酷爱围棋和武侠小说,经常腻在一起下棋、聊天。
54年1月,香港白鹤派的陈克夫跟内地太极派的吴公仪在澳门摆擂,引发港岛热议。
《新晚报》抓住机遇,率先宣布增刊武侠小说。
第一篇连载的,是陈文统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但陈没用真名,署了个笔名,梁羽生。
金庸(右)与梁羽生(左)下棋
《龙虎》连载了7个月,梁羽生彻底走红。随后,他又写了《草莽龙蛇转》,仍热度不减。
55年2月,《龙蛇》刊完,梁羽生无暇续稿,报馆找来此前从未写过小说的查良镛,让他顶上。
查良镛临时想不出写啥,只好先报了个题目:
《书剑恩仇录》。
2月8日,《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查良镛每天现编一千字。他甚至连笔名都没起好,只是简单把自己的“镛”字一拆为二,署名“金庸”。
《书剑》由”乾隆皇帝本是海宁陈家后人“的民间传说写起,把背景放在了金庸最熟悉的故乡江南,甚至从主角陈家洛身上,读者能明显看出海宁名宿徐志摩和蒋百里(钱学森岳父)的影子。
《书剑》火爆之后,金庸应《香港商报》之邀,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武侠小说《碧血剑》。
《碧血剑》的政治隐喻性极强,主人公袁承志历经时代动荡最终偏安南洋海盗的选择,简直就是金庸人生经历的缩影。
57年夏,大陆搞”反右“,《大公报》跟着”左“转,头版头条尽是“亩产万斤”、“赶英超美”这种不实报道。
金庸认为,不能发表反对意见,违反了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这年冬天,金庸离开效力十年的《大公报》,转投长城电影公司,改做编剧。
金庸(下排左二)与“长城”其他编导
在“长城”,金庸月薪元,每写一个剧本,又能多拿块。但更多人相信,他是为了夏梦而来。
当时,夏梦是“长城一姐”,香港影坛巨星,人美戏好有学养,港人评价为“美国有梦露,香港有夏梦”。
但由于夏梦此时已婚,金庸也娶了第二任妻子朱玫,因此两人都未承认过这段情愫。倒是金庸夸赞夏梦的一句话,至今广为流传:
“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有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金庸与夏梦
同样是在57年,金庸为《香港商报》连载的《射雕英雄传》不仅风靡全港,甚至畅销到了东南亚。
曼谷的每一家中文报纸都在转载《射雕》,有的报馆为了抢先,不等香港的班机来送,直接用电报拍发当天新更内容。
金庸的好友,同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曾说:
“在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59年5月19日,《射雕》连载完段。第二天,《明报》创刊。
创刊
金庸的武侠小说连载出名后,被盗版盯上,他们七天就出一个单行本卖,搞得那些打算结集金庸小说出版的图书公司很烦。
这时,金庸与原碧湖联中的老同学沈宝新重逢。沈在香港做的是印刷业务,正好能跟金的小说搭上。他俩一合计,与其让别人盗印,不如自己发刊赚钱。
59年初,金、沈二人注册了野马出版社,打算办一份十日刊《野马》,主要刊登武侠小说。
《野马》筹备期间,收到报贩反馈:办什么十日刊,干脆出日报,不是更赚钱?
最终,金庸接受建议,改办日报,并换了一个更像报纸的名字:《明报》。
明报创刊号
59年5月20日,《明报》创刊日,报纸印了张,没卖完。
《明报》没有资本撑腰,要想活下去,只能靠金庸的武侠小说。
创刊当天,《神雕侠侣》开始在副刊连载。作为爆款《射雕》的“后传”,《神雕》迅速为《明报》积累起第一批忠实读者。
为了留住读者,金庸写到“杨过断臂、龙女跳崖”时不敢结束,最后给“十六年之约”收了一个大团圆结局。
61年7月6日,《神雕》收尾前两天,“射雕三部曲”之三的《倚天屠龙记》开始连载。
与此同时,金庸另外两部短篇小说《鸳鸯刀》和《白马啸西风》也相继见报。
《明报》初创前三年,金庸除了写武侠小说,还要苦苦摸索报纸的定位,日夜奔忙。那段时间,妻子朱玫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金庸与朱玫
朱玫不仅是《明报》最早和唯一的女记者,还包揽了照顾二子二女和每天给金庸送饭等后勤工作。但《明报》成功以后,两人却出现分歧,时常因工作大吵。
最终,这段廿载婚姻因16岁美少女林乐怡的出现而彻底破裂。
离婚时,金庸给了朱玫巨额补偿,其中包括渣甸山富人区的一座三层洋楼。
然而坊间传闻,金还答应了朱的另外一个条件:要求林乐怡结扎,不得生育。
金庸与林乐怡(阿May)
年5月,内地“三年困难时期”形势严重,广东饥民大规模逃港,香港方面无力应对,只好把人堵在深圳河边的梧桐山一带。
金庸顶住左派舆论压力,派出几乎全部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同时,他连续发表社评,呼吁中共和香港当局火速派人救援:
“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经此一役,《明报》名声大振,日发行量突破三万份。随后,《明报》增出“自由谈”副刊,加强对内地新闻的报道,开始由娱乐小报向时评大报转型。
同时,武侠小说这边也不差,《倚天》连载了两年多,到63年9月结束。接下来出场的,是《天龙八部》。
《天龙》第十九章“虽千万人吾往矣”,乔峰独闯聚贤庄的英雄宴,与旧日兄弟干杯断义时,说过这样的话:
“哪一位朋友要杀乔某的,先来对饮一碗,从此而后,往日交情一笔勾销。我杀你不是忘恩,你杀我不算负义。”
而现实中,金庸对大陆政策的批评和建议,亦引发香港左派报纸群围攻。
标榜“爱国爱港”的《文汇报》说他“那决不是好人”,他服务过十年的《大公报》骂他“下流反华”,曾给《书剑恩仇录》题过词的老同事陈凡认为《明报》有“妖畜”和“妖术”......
论战之下,《明报》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到65年1月,日销量已突破7万份,超过了传统大报《文汇报》和《大公报》。
不过,战斗才刚刚开始。
论政
年5月,九龙新蒲岗的香港人造花厂发生劳资纠纷,引发工潮。很快,工潮扩大为游行,军方调来直升机驱散、拘捕工人,矛盾激化。
金庸连续在《明报》发表社论,呼吁港人保持克制,避免暴力。
“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是和香港整个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但当时,内地正闹“动乱”,流行“造反”。香港左派阵营借势鼓动民众掷石头、烧巴士、搞武斗。全港一度交通瘫痪,市面萧条,人心惶恐。
曾经靠《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圈粉的《新晚报》是这么侮辱金庸的:
“最佳汉奸狗胆豺狼镛,是一只反骨阴湿恶狗。”
金庸甚至还登上左派的暗杀名单,收到了邮包炸弹。不得已,他与家人躲去新加坡暂避。
那时,《明报》副刊正连载《笑傲江湖》。金庸既写社评,又赶小说,虚拟的江湖里常常影射出现实的江山。
《笑傲》里有一段,日月神教的杨莲亭抓了童百熊一家,问一个10岁的男孩:“小娃娃,十条教主宝训,你都能背得出吗?”
男孩说:“都背得出。一天不读教主宝训,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读了教主宝训,练武有长进,打仗有气力。”
《明报》一边单打独斗,一边寻求扩张,先后创办了文化学术类的《明报周刊》、报道娱乐圈的《明报周刊》和白领读物《明报晚报》,逐渐形成报业集团的规模。
明报周刊,19岁的林青霞
年10月24日,《笑傲江湖》结束后的第12天,金庸开始写他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
《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不再是郭靖、乔峰、令狐冲这样以悲剧收场的大英雄,而是靠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营私舞弊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反英雄”。
金庸写了17年武侠小说,写到最后,小说里没有“武”,也没了“侠”,只剩下他多年来看穿的人性。
封笔后的金庸并不满足于经营《明报》王国,他又奔赴了另一条“前线”。
年4月,受台湾当局邀请,金庸第一次登上宝岛。
在国民党行政院的会客厅,时任行政院长“金庸迷”蒋经国接待了他。
“小蒋”是浙江奉化人,开口就讲上海话,金庸听着亲切,便不再把他看作政治家,而是拿他当同乡。
席间,“小蒋”请金庸提意见,金庸谈到一点,希望蒋先生不要一把抓,在民主政体中,应当职权分明。
“小蒋”接受了金庸的建议,只解释说自己求好心切,一看到工作不理想,总想亲自推动。
返港后,金庸写下三万字访台感想,说他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寒眼看到两岸统一”。
81年7月,经国务院港澳办等机构安排,金庸回到阔别近20年的大陆。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金庸成为邓小平单独正式会见的首位香港同胞。
邓也是“金庸迷”,一见面,他就夸金的小说“好得很”,都是讲中国人的英雄豪杰,弄得金庸怪不好意思。
金庸与邓小平
交谈中,金庸建议,共产党人要“有为”,但领导人工作应该清净一些。邓表示赞同,说“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的”。
后来金庸接受采访,多次提到:“男人中我最崇拜的就是四川人邓小平。”
这已是金庸人生数不清第几次与"外交"发生交集。
退隐
历史上的人物,金庸最推崇范蠡和张良,他既要入行就谋勇无敌,又想退场有潇洒结局。
年5月,《明报》创刊三十年之际,金庸宣布卸任社长,仅续任集团董事长。
多年来,金庸一直占据《明报》八成股份,在报馆说一不二,经常“拿起稿就改,由头改到尾”。这次主动卸任,明显是奔退休去的。
91年3月,明报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合并估值5.8亿,股票发售以后,又吸金2.亿。
而此时,金庸的个人资产已超过6亿港元,位列香港富豪榜第64位。
金庸出席明报上市仪式
《明报》上市前两年,金庸本打算出售《明报》。消息传出后,包括默多克的《南华早报》、英国的《镜报》集团、新加坡《联合早报》集团和日本德间书店集团等纷纷与其接触。
香港百富勤证券的梁博滔和出版商郑经翰甚至开好了10亿支票,只等金庸点头。
为了不使《明报》完全流俗于商业,金庸暂缓了出售计划。所以《明报》上市,套现是次要的,根本目的是金庸要减持,为彻底退出做准备。
91年11月,金庸确认了《明报》的“接班人”——年仅33岁、热衷新闻事业、并擅长资本运作的于品海。
最终,于的智才管理顾问公司技术性收购明报企业,控股超过50%。
结果三年时间不到,被金庸赞誉为“度身定做”的于品海就因有过犯罪记录辞去董事局主席职务。
隔年,他又把《明报》35.9%的股权卖给了马来西亚富豪张晓卿,《明报》二度易手。
所以一直有种说法:金庸肯把《明报》卖给此前与其毫无关联的于品海,是因为于品海长得像他19岁自杀身亡的长子査传侠。
査传侠(左)、于品海(右)
金庸退休以后,社会活动不断。
由于他不善言辞,加上江南口音稍重,场面经常陷入尴尬。
年,金庸应邀去南京大学演讲,内容是“南京的历史与政治”。结果没讲到一半,底下就开始起哄,嫌他学术水平不达标,要求换讲小说。
到后面提问环节,所有问题不是关于武侠小说,就是关于他的爱情。
年夏,金庸为杭州的《金庸茶馆》创刊举办演讲会,门票标价,黄牛现场卖10块。
即便这样,现场也没坐满,大部分到场观众的票,还是饭店喝啤酒兑的二等奖奖品。
当天,金庸准备了一沓演讲稿,讲中国历史。现场观众大概出于对家乡名人的尊重,并未喧哗。
但半小时后,负责直播的工作人员过来转达网友意见,说演讲太学术没兴趣,建议改成自由提问。
金庸还受聘担任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他很看重这份来自故乡的荣誉,与人会面时经常提到:
“请不要叫我金庸,我是查良镛,我是研究国际关系史的教授。”
尽管在他当初评导师的表格上,只有他的名字“查良镛”,而没有相关论文和专著。
金庸在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办公室接待笑星牛群
错付
因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传颂,“查良镛”还是被“金庸”永远地淹没了。
·“香江第一次才女”吴霭仪说“金庸小说是陪伴着我长大的读物”,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如果《水浒》是好文学,那么金庸的作品也是好文学”,
·王力宏的舅公、历史学家许倬云说“金庸的小说跟别的武侠小说不一样,情之所重”,
·好友倪匡更是直接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
不过有一个人例外,金庸《大公报》时期的老同事黄永玉,他的评价很有趣:
“这个人是很聪明、很有魄力的人,怎么最后弄得成一个武侠小说的著名作家?在我来讲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