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

从致命毒物到生化大师,宅家拓展知识面的科

发布时间:2022/8/24 19:01:08   

很难说人类的好奇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进化学的角度出发,存在即合理,我们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上,有益的、有害的、有毒的、无毒的,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生物都存在着。我们惊艳着鲜花绽放的美好,也追逐着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从古至今,这些美好的事物都对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除了美好的事物,自然界还有一个特别的种群——有毒物种——他们包罗万象,他们生生不息,他们同样对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毒物的物种很多,从时常让人误食致死的菌类,到海边容易遭遇的水母,到各类毒蛇,毒蜘蛛,毒虫,这些都是大写的Dangerous!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我承认我一开始对《有毒》这本书感到好奇,其实只是单纯的想要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来了解世界上还有哪些我不知道的有毒物种,做一些知识储备,让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一旦遭遇可以快速反应过来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然而事实上,从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深深的迷住了!这个女博士火辣辣!

作为一本有毒生物学科普书,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在书中大量的记述了自己“以身犯险”的人生经历,不仅在开篇就细致的讲述了免疫系统等诸多的科学知识,在全书中还涵括了化学分析、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药物动力学、人体生理学等。这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学科,在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的讲述中非常的平易近人,可读性极强!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除了这些,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还在书里系统的介绍了研究有毒物种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从基因和细胞层面来理解毒液分子对人类的影响——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毒液的各种组成,来厘清不同成分对人类的不同组织造成的影响。比如癌症和艾滋病的潜力药物,有可能就需要从这些研究中分析诞生出来!

我是真的被这本书迷住了,我没有想到原本让我很害怕,下意识要远离的毒物居然还有这么多生化层次上的意义,难怪书的题目是《有毒:从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药,看地球致命毒物如何成为生化大师》!推荐大家在这个宅家的春节读一读!感谢低音·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作为《史密森》杂志年年度优秀科普书和“科技艺术”网站年拓展大脑的12本非虚构图书之一,这本书是真的实至名归的!

节选部分分享给你们:

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有毒动物是什么?答案是蚊子!

看看蚊子的吸血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生存进化示范!

在那些已知最早的医学文献中,我们能看到当时的人们对有毒动物的详细描述,以及它们的螯咬如何折磨我们的身体,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克娄巴特拉(Cleopatra)之类的人物时常为它们深深折服。罗马的强敌米特拉达梯六世(MithridatesⅥ)醉心毒素和毒药,甚至因此赢得了“毒王”的名号。米特拉达梯六世的父亲在他12岁时被毒杀,从那以后,他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解毒万灵药”。他开始试着每天服用低剂量毒质,因为他相信,日积月累,这些毒质将帮助他免疫所有毒药。

瞧,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在古罗马时期也有这样一位神奇的人呢!

神经毒素的作用不仅仅是麻痹身体,扁头泥蜂为我们提供了完美而恐怖的案例。这种泥蜂的个头通常只有受害蟑螂的几分之一,它从上方向下俯冲,用嘴叼住蟑螂,同时将“毒刺”(实际上是改良后的产卵器)瞄准猎物身体中部,即第一对腿之间的胸口。注射过程仅需几秒,毒素化合物很快就会起效,让蟑螂陷入暂时的瘫痪,以便泥蜂更加精确地进行下一次瞄准。借助长长的毒刺,泥蜂将“洗脑”毒素注入猎物神经节的两个区域……

这是让我读得毛骨悚然的一段,口味实在是有点重,神经毒素的作用可以轻易的让扁头泥蜂把蟑螂捕获为傀儡,如果这样的手段运用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战争中,实在是不可想象!现实版的电影《异形》系列,其实就是这样受到启发的。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知识点是斯密特叮咬疼痛指数。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昆虫学家贾斯丁-斯密特勇敢地以自己的身体测试了种昆虫叮咬的疼痛度,并详细地做了描述。在成百上千次地“强拆”无数昆虫巢穴而招致小虫子们的自卫反击战之后,斯密特将他被叮咬的经历量化而成了“斯密特叮咬疼痛指数”,将78种昆虫的轻咬疼痛程度详细地列在表中,然后按1分到4分的标准为它们打分,分数越大,表示该昆虫叮咬人越疼。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被蜜蜂或者其他昆虫蛰到的经历,在斯密特叮咬疼痛指数中,蜜蜂叮咬不过是1的疼痛级别,而最厉害的,是来自亚马逊的子弹蚁!可是在巴西,年轻的萨特瑞-马维男性,必须戴上装有近百只子弹蚁的手套数十分钟,忍受成百上千次蛰刺,让自己的双手肿成一根打榜,浑身因剧痛而颤抖——经历了这样的考验,他才有资格成为男人。

恐怖!

每个动物个体的能量预算都有限,所以它们必须精打细算,才能同时满足各方面的需求:维持基本生存、寻找配偶、繁育后代。死亡蛇(澳大利亚的一种眼镜蛇)在制造毒素的前3天里静止代谢率提高了21%。蝎子更新毒素时的静止代谢率会提高20%-40%,持续时间最长可达8天。

所以不要觉得毒物愿意主动输出毒素,大多数的毒物保留毒素只是为了自保,没有感受到绝对的威胁,他们也不愿意消耗这么大的能量制成的毒素!

至于如何将致命武器变成救命解药,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在书中简单举了些例:比如水蛭,它的抗凝作用目前已经有三种基于毒素的抗凝药加入美国市场,比伐卢定就是其中的一种。从遗传学和基因学的角度出发,毒素还有太多可控开发和研究的领域!

存在即合理,我们时常说要敬畏生命,自然是一个极其玄妙的世界,道家讲阴阳,佛家讲平衡,凡事有弊必然有利,毒物让我们受到威胁,却又给了我们无数的启发甚至可以救命,让我们期待科学更多更棒的进步,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这个奇妙的自然!

最后,允许我介绍一下《有毒:从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药,看地球致命毒物如何成为生化大师》的作者:克丽丝蒂威尔科克斯(ChristieWilcox)博士是夏威夷火奴鲁鲁的一位科学家兼科学作家。她的作品散见于《发现》《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石板》《大众科学》等媒体。她的网址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