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蛇

世人只知金庸,却不知查良镛汉周读书

发布时间:2023/2/11 17:51:53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

《天龙八部》中,段誉一直苦苦暗恋着神仙般的王语嫣,而金庸对演员夏梦的情感也如这样了。

金庸对夏梦爱的痴迷深沉,甚至一生的作品都围着夏梦而写。

金庸和夏梦

但最终,金庸与夏梦也如段誉与“神仙姐姐”的结局那般,终究未能走到一起,夏梦成为了金庸心底的一个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夏梦

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年10月30日,夏梦去世,两年后的10月30日,金庸去世。

“还君明珠泪双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01

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

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查良镛,是谁?

是徐志摩的表弟。

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是诗人穆旦的堂弟。

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堂弟。

不仅如此,他所出生的“海宁查家”号称“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是名符其实的士家大族。

查家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年,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食采于査邑”,便姓了“査”,在山东一带繁衍生息。

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

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定居。

元末天下大乱,后人査瑜带着妻儿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坐船躲到嘉兴。

元至正十七年(年),经朋友介绍,査瑜到海宁袁花镇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

査瑜举家定居这片“福地”,一边“勤恳耕作,敦睦乡里”,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从迁居海宁的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有名的“文宦之家”。

第一位显达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

他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査一帖”,只要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为穷人免费治病,闻名江南。

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医院国医,获赏一品冠服。

大约过了年,弘治三年(年),第五代查焕考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

明朝一代,查家中进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

到清朝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超过人,进入全盛时期。

十余人考取进士,5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原名査嗣琏)、查嗣瑮、查嗣庭更是亲兄弟三人同为翰林院编修。

査家因此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之誉。

查舁(音同“鱼”)陪皇帝在南书房念书,成为康熙近侍,康熙亲笔题写了“澹远堂”的匾额赐予他,并赐予一副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寥寥十余字,勾勒出康熙对査家的盛赞。此外,康熙还陆续为査家题写了“敬业堂”、“嘉瑞堂”的匾额,恩宠冠绝一时。

因科举功名太盛,所以查家的经商才能反而不为人知,其实查家是富甲一方的大盐商。

早在明中叶,查家已经取得了官营盐商的资格,明末查家的子弟已经以盐商身份进入海宁县学并参加科举,并取得不俗成绩。

查家经营长芦盐场数10年,此外,还经营当铺、商铺、丝绸,也都是一本万利的大买卖。

据估计,整个海宁查氏宗族鼎盛时的年收入很有可能超过10万两白银,而整个海宁的税收收入才8万多两。

在整个清朝,查氏家族起起落落。

先是明末举人查继佐,他曾任南明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过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

在鹿鼎记第一回里,他又叫伊璜先生。

在鹿鼎记中,高风亮节的查继佐被附庸风雅、私修明史的庄廷鑨列入明史参校,受连累入狱。

接下来是嗣字辈的查嗣琏及弟弟查嗣庭。

前者卷入清代长生殿案(自行百度)后,改名慎行。

弟弟查嗣庭因为亲近隆科多被雍正找个文字狱借口干死了,连累自己被流放,查家伤亡惨重,朝廷还因此停止了浙江乡试会试三年。

查慎行后来得以放归,不久即去世。

最后,是金庸在连城诀后记提到的祖父查文清,这是他最敬佩的一位祖先,也跟金庸最为亲近,他的侠义之举影响了后来金庸的写作。

“我祖父文清公于光绪乙酉年中举,丙戍年中进士,随即派去丹阳做知县,做知县有成绩,加了同知衔。不久就发生了著名的丹阳教案。”

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了数十具儿童尸首,其状残忍。他们怒烧天主教堂,引起一系列反洋教运动。

当局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抓捕,查文清虽为知县,立场却非常鲜明:放走肇事百姓,扛下“纵逸”罪名。

查文清县令在处理丹阳教案后,即辞官返乡,不久病故。

金庸把他的事演绎成了《连城诀》。

他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说:我祖父查文清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

到了近现代,査家又全面复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既有诗人查良铮(穆旦),也有教育家查良钊、查良鉴,还有“纺织大王”查济民。

第十九代的查济民出生于年,少年时就对纺织工业有浓厚兴趣。

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纺织工业是大有出路的。

年秋他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更难能可贵的是,査氏的家族亲情在查济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改革开放以后,查济民不顾古稀高龄,满腔热血,奔走于祖国各地,投资办厂。

他在海宁筹建纺织企业,建起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厂。

查济民90岁高龄时,还主持重修査氏家谱,连接起了断裂百年的家族史。

比查济民小4岁的晚辈查良铮(穆旦)是一位著名诗人,在大陆名气很大。

他中学时开始写诗,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因为南北两地,查良铮和查良镛一辈子都没见过面,但两人的生命中有着惊人的巧合。

查良铮是把姓“査”拆开成“木”、“旦”,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

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笔名。

在近代文坛,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

海宁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结为姻亲,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

小时候,金庸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

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剑桥大学写的《再别康桥》一诗已脍炙人口。

70多年后,金庸以81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续写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缘分。

02

仗义直言,屡被退学

年,金庸出生时,查家有亩田地,租户有上百户。

父亲受过西式教育,送给金庸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是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金庸生母名叫徐禄,19岁与金庸的父亲查枢卿结为夫妇。

查枢卿与徐禄感情甚笃,先后生下五子和二女,金庸是老二。

年,日军侵入江南,他的家乡袁花惨遭轰炸,查枢卿夫妇带着全家逃难,徐禄得急症病亡。

当时,13岁的金庸尚在嘉兴读书。金庸的继母名叫顾秀英。

11岁时,顾秀英押给查家当丫环,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

徐禄病亡满3年后,查枢卿续弦再娶,小他17岁的顾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先后生下四子二女。

他在海宁袁花的大家族待了十余年,钟鼎诗书之家,耳濡目染,自小接触经史,又积累了明清、西洋小说等阅读量,其中他喜欢三国、喜欢大仲马,后来的连城诀简直是《基督山伯爵》的致敬之作。

再然后,他离乡前往嘉兴中学读书,又遇到日寇侵华战乱,与师生千里奔徙,辗转至碧湖,期间母亲因病逝世,葬于庵东镇(钱塘江南岸),号称盐都。

因为书香世家的遗传基因,金庸在读书这方面,堪称“天才”。

初中毕业后,金庸进入浙江联高读书,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发在校园壁报上。

写阿丽丝漫游联高遇到眼镜蛇,眼镜蛇毒舌喷射着毒液,恐吓着学生们:“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能超生...如果...如果。”

联高的学生知道这个“眼镜蛇”就是训育主任,因为他有句口头禅“如果...”,而且带着一副眼镜,非常不近人情。

如果男同学和女同学走近一点,开除;

如果同学们休息时间下围棋,没收。大家敢怒不敢言。

金庸少年侠气,敢做敢言,为同学们出了一口气,但结果是,他被“退学”了。

他的处女作完成于15岁,是一本名叫《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由金庸和两位同学整理出来,出版后居然畅销数省,算是金庸赚到的第一桶金。

靠这本书的版权收益,三位少年积攒了高中毕业后去重庆考大学的经费。

当时学生之间有派系斗争,“守旧派”经常殴打“开明派”。

金庸觉得思想不合也不应殴打,因此,就找训导主任辩理去了。

但他人言轻微,还是刺头一个,又被“退学”了。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年轻的查良镛

那时候的金庸一心想做外交官,走上政坛。

可时局混乱,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成就了时代,金庸注定要拿起他的笔,去写这个时代的伤痛。

03

一身侠义闯报业江湖

毕业后,金庸拿起笔,带着一身侠义敢言进入了报界江湖。

先是在杭州《东南日报》,他气势昂扬想要扬名立万,实际上只是负责收听国际广播,然后翻译,再写成国际新闻。

年9月,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当记者不到一年,他的堂兄查良鉴是上海市法院院长,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落做兼职教授,他动员金庸进入东吴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争取将来做个外交家。

金庸被说动了,有意辞职去上海。

父亲查懋忠闻讯,立即赶到杭州,郑重地对金庸说:“孩子,上海滩是你好混的么?

你的学问能当个新闻记者,也就该心满意足了,至于你能不能写小说,说这类大话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当然,依你的才华将来也许会成功,不过,现在我希望的是,你在杭州能安个家,有个小康生活也就不错了,又何必到处奔波?

孩子,战争好不容易结束了,家人盼望的就是安宁,因为安宁是家庭生活的全部呀!

其它幻想都不实际。所以,我劝你还是安下心来,好好当你的《东南日报》记者吧!”

这一回,金庸没有依从父亲,执意去了上海。

后来,查懋忠两次去上海,看望儿子,给他带上家里的几册藏书和他爱吃的霉干菜红烧肉。

年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后,金庸进入了上海《大公报》。

后因国共内战形势紧张,《大公报》阵地转移至香港。

当时的金庸24岁,他没想到余生的70年将在这座小岛上度过,更没想到这是和父亲的生离死别,余生再没见过父亲一面。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金庸一直有个外交梦,年建国后,经人引荐来到了北京外交部,见到了当时的外交部长乔冠华。

乔冠华觉得他的个性不适合在外交部混,便让他从小做起,做接待外宾的工作。

很快金庸也觉得自己性格散漫不适合做谨言慎行的外交官,就离开北京回到了香港。

历史总是令人唏嘘,若留在北京,金庸后来的命运恐怕跟他那位表哥穆旦一样,恐怕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十五部武侠经典了。

一代才子,又根红苗正的乔冠华后来被打倒,批斗,晚景凄凉。

而金庸,回到了他的江湖,后来著书立说,又一手创立《明报》,成为商界巨子。

03

写小说是个意外,也是必然的归宿

金庸的武侠梦从小就开始了。

早在8岁那年,他在父亲的书房意外发现了一本《荒江女侠》,读后便对武侠世界充满了奇思妙想。

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金庸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当时有个叫梁羽生的同事,在报纸上发表连载武侠小说《龙虎京华斗》,很火。

金庸也尝试了一下,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这本书,多少有些清朝鼎盛时期查家的影子,原本的无心之作一炮而红。

他将名字查良镛的镛字拆分为二,署名“金庸”。

此后从至年封笔,金庸一连写下了14部长篇武侠小说,以及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后来,金庸将他的14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连接起来,取了一幅著名的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年,35岁的金庸在写武侠小说同时,又创办了《明报》。

从此,他一手办报,一手写武侠小说,最终成为一代武侠小说宗师。

当年办报很艰难,香港政治位置和地理位置都很特殊,各种势力纷纷涉足报纸,充当喉舌。

《明报》创刊初期,销售惨淡。

金庸一边写小说,一边写社评,才能勉强维持不倒闭。

创业初期的金庸跟现在的自媒体一样,为了生存,也走过标题党风格,比如这些头条文章:“穿睡衣.裸.下.体,少妇神奇毙.命”,“赤.裸.男女.艳.窟.做.爱,惨遭炸药定时爆杀,两人下体同被炸碎”...

走下三路的路线,终归不登大雅之堂。

真正让《明报》崛起的,是涉足时事热点。

在时事热点的论战中,金庸尽情发表着他的满腔政治理想,《明报》从一纸小报摇身一变成为了香港有影响力的大报。

金庸办公室

金庸也受到左派势力的暗杀威胁,数次离港避险。

但小说连载不能断,于是好友倪匡便代笔。

金庸和倪匡

倪匡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特地嘱咐倪匡说,千万别把小说里的人物给写死了。

没想到鬼才倪匡先是应承下来,后来他觉得很不喜欢书中阿紫这个人物,于是干脆将阿紫的眼睛给“写瞎了”,等到金庸回来找他“兴师问罪”,倪匡却说:

“你临走时叫我不要弄死人嘛,我是弄伤了,打打杀杀肯定会受伤嘛。”

金庸无奈,只好接受现实,自己接着续写。

知道这件事后,金庸的读者就去找倪匡“算账”,没想到倪匡却调皮地说:

“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在各方压力下,年,正值写作壮年的48岁的金庸,最终在写完武侠寓言《鹿鼎记》后宣布封笔,空留下“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无声感慨。

到年,已被金庸拓展成报业集团的明报集团,盈利近一亿元港币,金庸也在当年《资本》杂志刊列的《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中,名列第64位。

04

金庸的3次婚姻和1次暗恋

金庸眼中的爱情是什么?他说:爱情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金庸一生有过3次婚姻和一次暗恋,《读者》曾将这四位与金庸有关的女人用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来形容:

第一任妻子杜冶芬,活泼幽默,聪明善辩,十足一个小黄蓉;

第二任妻子朱玫,性格刚毅,清高孤傲,像木婉清和霍青桐;

第三人林乐怡,温婉可人,柔情似水,表面是小昭,实质是成竹在胸的赵敏;

一生暗恋的夏梦,就是小龙女,仙女一般的人物。

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冶芬相识于杭州,年,金庸在《东南日报》工作时,结识了他的读者杜冶秋。

一次,金庸去杜冶秋家拜访,却没想到对杜冶秋的姐姐、当时年仅17岁的杜冶芬一见钟情。

没过多久,金庸与情窦初开的杜冶芬双双坠入爱河。

第二年,金庸便想杜冶芬提出求婚,并举行了盛大的结婚了典礼。

杜冶芬与金庸

婚后,杜冶芬跟随金庸去了香港。

那时金庸在写影评、编剧本,还曾以林欢为笔名,据杜冶芬说,“林”是因为他们夫妇两人的姓氏“查”和“杜”中都有一个“木”字,双“木”成“林”,而“欢”是他们当时男欢女爱、生活幸福的写照。

可见婚后的二人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但好景不长,当时为外交官梦想忙碌的金庸常常没时间陪伴妻子,再加上从小在杭州长大的杜冶芬不会说粤语,在香港生活很不方便,二人感情破裂。

对于这次婚姻的失败,金庸一直保持沉默,直到74岁时他才对记者说:“现在不怕讲,我第一任太太Betrayed(背叛)了我。”

金庸和第二任妻子朱玫是年结婚的,当时金庸在《大公报》工作,靠写些影评已经小有名气。

金庸和朱玫

朱玫家世显赫,出生于英国,学贯中西,聪明能干。人长得也像玫瑰般娇艳。

她毕业于香港大学,通晓英语,而且文笔很好,和金庸在同一家报业公司上班。

而当时的大明星夏梦,是数一数二的美人,迷倒了万千观众,金庸也同样为她倾心。

可当时金庸只是个影评人,他深知自己与夏梦间的距离很遥远,在他眼里,夏梦就是那样一个像梦一样轻盈、缥缈,像夏夜的月亮一样高洁、脱俗,令人可望不可及的女子。

他曾说:“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

虽然结了婚,但金庸还是决定要为心中的女神奋力一搏,他主动加入了长城电影公司,转职为编辑。

当然,妻子朱玫并不知晓金庸进入长城的缘由。

当时的金庸只是一个小小的编辑,但为了能常常见到夏梦,他工作上极为卖力,短短三年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电影剧本,但他发现写剧本见不到夏梦,就开始学些导演。

于是他为夏梦导演了电影《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等。

可以说金庸对夏梦的心思就如郭靖对黄蓉般,笨笨的但又执着。

工作上的出色成绩和满腹的才华,让金庸得到了夏梦的赏识,两人成为了朋友。

但当时已经名花有主的夏梦,始终跟金庸保持一段距离,就算明白金庸的心思,夏梦依然选择忠于丈夫林葆诚,最终拒绝了金庸。

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

年,黯然神伤的金庸离开了长城公司,离开了夏梦,并于同年和妻子朱玫联手创办了《明报》。

当时《明报》销量很低,两夫妻的日子过得很紧张,为了支撑《明报》的发展,朱玫还曾变卖首饰。

也就是这时候,为了促进报刊销量的增长,金庸努力在《明报》上连载武侠小说,第一部就是《神雕侠侣》。

同时,他也将自己对夏梦的痴迷放进了小说中,可以说金庸一生的作品都是围着夏梦而写。

他以另一种形式来寄托自己对夏梦的感情。

《神雕侠侣》里面的小龙女,《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天龙八部》里面的王语嫣,《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周芷若,以及《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鹿鼎记》《笑傲江湖》等.......金庸所有作品中女主角原型都是夏梦。

夏梦出国旅游,他就在《明报》上系列报道夏梦的游记,年,夏梦告别荧幕,移民加拿大,这件原本很平常的事,却一连几天都在《明报》头版头条的位置上。

夏梦和金庸

甚至金庸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社论—《夏梦的春梦》,以诗来咏颂她。

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

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查良镛

三毛曾说:“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一座山,隔不了两两相思,

一天涯,断不了两两无言,

且听风吟,吟不完我一生思念。

—《神雕侠侣》

从年创立到年,金庸已经写完14武侠小说,《明报》也发展成香港畅销的大报。

但没想到,抗过了苦日子的朱玫和金庸,却在事业逐渐壮大的时候,婚姻出现问题。

朱玫赢了夏梦,却败给了一个餐厅女服务生。

一天,两夫妻吵架后,金庸独自在报社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邂逅了女服务生,并对她一见钟情,还在跑马地共筑爱巢,终被朱玫发现婚外情,婚姻结束。

朱玫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一份财产补偿;金庸与以后任何女人都不能再有孩子。

朱玫一生为金庸生了两儿两女,在事业上也给予金庸支持,当时金庸忙于事业,朱玫不仅要照顾孩子,还每天去给他送饭,可谓是金庸的患难之妻。

金庸与儿女

与金庸离婚后,朱玫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一生,于年11月8日病死医院,享年63岁。

替她拿死亡证的,医院的员工,而不是她的丈夫,也不是她的儿女,令人唏嘘。

朱玫与年轻金庸(右一)

金庸曾经在节目中脸带愧色地说过: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成功,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

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就是那个餐厅服务生,这个能与金老爷子白头偕老的女人叫林乐怡。

金庸和林乐怡

她认识金庸时才16岁,比金庸小29多岁。

被问及如何经营忘年之交的婚姻,金庸这样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不算特别成功,又不算很失败,和普通夫妻一样!

年10月30日,金庸的梦中女神夏梦去世,享年83岁。

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仙逝,享年94岁。

问世间,

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我们不知道这是巧合,

还是冥冥中自有安排,

或许

这是大侠金庸,

留给人间的最后浪漫!

06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把他的一切理想抱负,都放进他的武侠小说里了。

如果要问,金庸笔下的侠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乔峰如是,郭大侠如是,办报人查良镛更是如此。

纵观金庸一生,混迹商界、政界、学界,深谙中国人的中庸智慧,在哪里都是风生水起。

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经历动荡乱世之后,独自在异乡通过武侠小说展开他对人性无限丰富的独特理解。

他的出现几乎改变了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书中武侠人物是他的理想,然而这理想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

青年时多漂泊不定,流离失所,爱情婚姻也不完美,金庸是个平常人,他不如自己书中人物那般潇洒不羁,只因为他活在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里。

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固然因为他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武侠世界,但更多的,也是因为他为时代发出的声音。

他作品的发行量据说有2亿,如果算上海量的盗版,这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

在全世界的华人圈流行着这样两句话: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小姐的歌迷。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先生的读者。

世间已无邓丽君,昨天过后,世界也再无金庸先生。

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自己生前也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老爷子这一生,活得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39.html
------分隔线----------------------------